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中心动态

2021年储能技术应用线上研讨会(第十期)——长时储能,未来可期!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储能的利好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储能的发展目标,储能行业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同时将强化储能行业技术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并以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和规模化发展,完善政策配套和市场环境,培育成熟的商业模式。

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为支持能源各环节各场景储能应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12月31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主办 ,华电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电力云平台承办的“2021年储能技术应用线上研讨会”在线上成功召开,六位嘉宾作了精彩分享,共吸引近800名观众同时在线观看。

嘉宾发言

《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发展》

——钟  娜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院规划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钟娜,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浙江省“名师高徒”荣誉称号,河海大学联合培养院内导师。长期从事抽蓄电站规划设计、抽蓄布局及能源政策研究工作。获得华东地区风光储蓄协调运行研究等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其余市局级等10余项。发表SCI检索2篇,国家级核心及省级期刊4篇,公开出版科技刊物10余篇。

本次演讲重在介绍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探讨在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的电力系统构建中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国内外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中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管理体制、电价和运营机制;剖析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建议。


4dd9513d4689426292d76431366e5d12.png


《抽水蓄能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灵活性作用》

——马实一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新能源及综合能源技术中心项目处处长

马实一,副高级工程师,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抽水蓄能技术经济研究院规划评审室主任。长期从事抽水蓄能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技术研发等工作,十余座大(1)型抽水蓄能电站工作经历。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新源公司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本次演讲重点介绍抽水蓄能的发展现状,抽水蓄能电站功能及自身优势;“十三五”发展态势等;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系统对灵活调节电源的需求将日益增大,抽水蓄能开发呈现多样性,发展、布局、技术等方面将有明显的不同;研究院定位、机构组成及主要工作等。


6b18117d6dfb47139d4dc9319bd55142.png


《全钒液流电池及其储能的产业发展分析》

——严川伟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严川伟,从事液流电池研究20余年,现为辽宁省先进电池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化学会工业电化学分委会主席。

主持研究开发项目多项,获专利权60余项,主持行业标准1项。

针对<双碳>目标及储能要求,全钒液流电池由于其具有的固有安全性、对于大规模长时间存储的适合性,是不可替代的储能技术。对该电池技术发展进行了系统阐释,对技术与经济性或产业的空间进行了论证,指出该电池当前已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


38e79d2ab66b435c8d4742bb53fdf0d7.png


《储能钠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胡英瑛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

胡英瑛,主要从事储能钠电池材料及其器件的基础及其工程化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企业委托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子课题、企业委托等科研任务。发表学术论文10 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参与撰写学术专著2部。

本次演讲重点介绍包括钠硫电池和钠-金属氯化物电池等在内的典型金属钠电池体系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场景,并通过分析储能钠电池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现状提出我国储能钠电池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3b0007b7627d437c940e1dc787af632d.png


《等温压缩空气储能原理与发展前景》

——姜  彤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彤,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在电力系统分析和智能配用电方向上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近年来关注于等温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已获得授权40余项。

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长时储能不可或缺。分析各类可行长时储能技术的成本和发展前景。介绍等温压缩空气储能的历史和技术发展现状,说明其在长时储能方向上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56b5958668bf4e79913f6fb11127414a.png


《氢能技术应用与案例分析》

——赵月晶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研发工程师

赵月晶,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研发工程师。曾先后获得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学进步奖、北京工程热物理学会青年奖、国家能源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参与并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北京市科技计划等课题。目前从事氢能基础设施技术研发,聚焦于35/70MPa加氢机的开发及评价、加氢站工艺、液氢技术等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

双碳”达标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的最大驱动力,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途径。氢的来源丰富,可利用光伏、风电通过电解水制氢。氢既可以通过燃料电池来发电,也是一种高温燃料,所以它是具有高热值、高能量转化性、无毒性的、可再生、可持续的理想清洁能源。报告主要与大家分享氢能的特点及利用背景,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技术现况及进展,氢能基础设施加氢站的发展状况,和氢燃料电池的典型应用场景。


849c79eb18eb447d9a544fc591640b6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