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如何促进高校专利转化、成果转化?

《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我国有效专利实施率达到49.4%,而高校有效专利实施率为13.8%,产业化率仅为3.7%,高校专利已经陷入一种“专利申请—研究开发—结题—专利申请”的不良循环。


驱动高校专利转化的因素至少涉及供给、需求及中介服务三个方面。供给系统主要聚焦于高校,高校是专利成果的发明与创造基地;需求系统主要聚焦于企业,企业是高校专利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实施基地;中介服务系统聚焦于资源整合,是专利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而创新供给侧(高校)、中介赋能方和产业需求端又是如何促进高校专利转化的呢?


创新供给侧(高校)


一、专利质量


专利质量是被授权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程度,是专利如何符合法律规定以及能否有效转化的程度,包括专利的技术质量、法律质量和经济质量三个方面。


研究表明,技术质量可以促使专利最大程度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促进专利构成要素的变革与创新。


法律质量主要体现在专利授权前后的法律标准,提高专利的法律地位,可降低高校专利在授权之后遇到诉讼的可能性,以保证顺利转化。


经济质量是专利质量的实际运用,只有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具有高经济价值的专利更会得到市场的青睐。


二、专利转化能力

专利转化能力是高校通过配置各种创新资源,将其拥有的专利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和水平,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市场把控能力和成果商品化能力三个方面。


研究发现,高校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源,且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其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促使高质量专利成果的产出。


市场把控能力可以帮助高校在准确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紧紧抓住成果转化机遇。


成果商品化能力可以帮助高校在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对专利成果展开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使其更具备娴熟的专利转化技巧和商品化操作经验,促进专利成果向市场转移。


中介赋能


一、商业化投资


专利商业化是把发明创新转变为市场产品的过程,其投资主要包括研发和转化两个过程。


一方面,一项专利从技术转化为新产品通常需要经过“项目研发—中间试验—商品化生产—规模化放大”等阶段,这期间往往要面临成长的“峡谷”问题,使其存在较高的投资风险,这急需相关方面的投资机构对风险较大的专利给予必要的中试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专利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转化可能会因为政府政策的扶持或某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导致企业发展技术需求出现变化,进而造成专利被闲置。


因此,如果不能准确评估投资专利的商业价值,就不能够及时预测专利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为推动高校专利转变为生产力,必须充分借助商业资本的力量。


二、科技中介服务能力


科技中介活跃在技术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以技术为商品推动专利的转移和转化,其服务能力是科技中介所具有的能够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技术评估、资源配置、转让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科技中介机构的咨询人员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高校专利的许可、转让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充分弥补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不足;另外,科技中介机构具有先进的专利运营水平和专业的专利转化操作团队,能够减少专利转化的中间环节,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配。


产业需求端


一、企业研发能力

企业研发能力是指企业能否依靠新技术将高校专利消化吸收并进一步开发成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包括吸收能力、集成能力与原创能力三个方面。


吸收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获取高校有用的专利成果,通过快速分析与理解促使其内化为企业专有技术资源,进一步研发输出新产品。


集成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准确把握高校专利的新动态,通过准确判断、评估专利技术的适用性,将高校专利与企业现有技术进行整合与应用。


原创能力是将自主研发贯穿整个创新过程,促使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加速高校专利的进一步研发与创造,并将其转化为企业核心专利技术。


二、大数据能力


大数据作为一种可操作性资源,是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产,大数据能力是企业在准确识别、获取高校专利资源的基础上,将获得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与整合,进而为企业专利转化业务活动提供支持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分析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方面。


资源获取能力可有效解决当前高校与企业专利成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企业获取专利数据资源,深入挖掘专利背后隐藏的经济价值。


分析整合能力可帮助企业将收集到的专利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并进一步对原始专利信息进行处理和分类;


应用能力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的潜在技术需求,将专利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瞄准进入市场机会,加速实现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