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科技支撑» 科技资源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一场以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为主题的能源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兴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我国能源发展的方向。

随着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电力系统需要在随机波动的负荷需求与随机波动的电源之间实现能量的供需平衡,其结构形态、运行控制方式以及规划建设与管理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了以新能源电力生产、传输、消费为主体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即新能源电力系统。

为适应世界能源转型发展趋势,瞄准能源电力科技发展前沿,2011年3月,以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学校其他优势科技资源申请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2014年9月通过科技部专家验收,现任实验室主任是刘吉臻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国家电网公司黄其励院士。

围绕我国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现实需求,依据实验室定位与目标,凝练了四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新能源高效转换与发电过程特性

研究方向2:先进输变电技术与电磁理论

研究方向3: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与优化

研究方向4:多元信息融合与综合能源系统优化

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设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力的科研团队,成为中国新能源电力系统高水平研究人才的聚集地。在国际新能源电力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领域占一席之地,为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的规模化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重要科技支撑,使实验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电力领域基础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03名,其中研究人员93人,技术保障及管理人员10人。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

自批准建设以来,实验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和学校自筹经费,购置和研制科研仪器设备,开展科研设施建设。现有科研用房面积约9000平米,拥有一批开展新能源电力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科研装备,其中20万元以上的专用设备100台(套)共10778.10万元。拥有涉及材料器件、装备及智能化、物理模拟、仿真系统、测量控制等五类实验平台,包括风电控制系统实验室、风电空气动力学与气象实验室、风电场实验室、光伏发电系统运行与仿真实验室、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超导电力实验室、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实验室、器件特性测试实验室、器件封装实验室、柔性装备电磁特性实验室、电磁兼容实验室、先进绝缘固体/液体材料实验室、先进传感实验室、电力装备智慧医院实验室、先进测量技术实验室、柔性直流输电实验室、灵活智能发电实验室、新能源电力系统保护实验室、源网荷全景同步测量及应用实验室、新能源电力系统源网联合仿真与控制实验室、主动配电网与优质电力保障实验室、电动汽车与新能源电网融合实验室等。

实验室与国内多个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实验室先后被评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电网安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以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普教育基地。